“隋杰和王尚书那两个家伙确实老奸巨猾不好对付,不过只要明帝一倒,他们这种只会勾心斗角的奸臣就是跳梁小丑而已,根本不足为惧!”典猛有些不屑的答道。

“除了那两位权臣以外,隋家当中还有一名正在省亲的妃子也很嚣张,估计此人可能比较受明帝的宠幸,平日里已经蛮横惯了,之前甚至冲到我们兄弟阵前撒泼大骂,索要明帝的手谕,要不是带队的赵将军够硬气,狠狠一巴掌灭了那臭娘们的气焰,恐怕我们兄弟都要被她骑到头上拉屎了!”那汉子一提起隋家妃子,直到现在还恨得牙痒痒。

“王尚书倒是无所谓,不过隋杰这老狐狸绝对不能放出来,否则指不定又会在我们身后搞出什么花样!”典猛说完,扭头看了看董建忠,又道:“既然如此,我就咬咬牙从铁卫里面再调出两百人,由你带去国公府那边做为增援!”

李枭也看得出来典猛手下是真没多少人可用了,刚刚才将铁猴子派出去守城门,眼下又要让董建忠当救火队长,不过再这么折腾下去,恐怕会影响到宫城那边的战况,于是李枭开口道:“我认为没有必要再增援了,因为这件事情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尽快打下宫城稳定大局,只要明帝一死,下面就会人心思变,而若是磨磨蹭蹭的拉锯下去,那派再多的士兵镇压文官也没有用,因为只要天色一亮,他们知道宫城当中还在抵抗的话,很快就会有为了功劳而搏命的反抗者出现,而且这种人只会越来越多,到时候光靠杀是杀不过来的,一旦大部分官员都联合在一起,你派出去的那点铁卫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!”

“军师大人说的有道理,我们还是全力以赴,争取速战速决吧。”典猛说到这里叹了口气,他毕竟已经当惯了冲锋陷阵的将军,此刻突然坐在后方统筹全局的时候,只能感到无比的惶恐和压抑,根本就毫无自信。至于典猛手下那些将领,基本都是百夫长之类的低级军官,在战场上厮杀算是一把好手,要让他们出谋划策,立即都齐刷刷的变成了哑巴。

不过好在李枭的脑袋还是比较清醒的,因此典猛对他也十分信服,一口一个军师大人的叫着。

随后典猛带着手下军官以及剩余铁卫,浩浩荡荡的奔赴宫城,此时羽卫在几名百夫长的带领下,已经成功冲到临圣门前一百米左右的距离。但是如果继续前进的话,就会步入对方落石的攻击范围,到时候羽卫的伤亡肯定会激增。况且典猛之前并没有下过死攻的命令,因此羽卫的百夫长当机立断,指挥部下原地结成盾阵,在保护冲车的同时用弓箭和对方不断互射。

然而因为羽卫和血卫的装备都很好,几乎没人缺少铠甲,所以在互射的过程中双方伤亡都很少,算上之前偷偷砍断千斤闸绞索的那一次,羽卫总共损失也不过百余人,而血卫更是不足他们的十分之一。

就在这时候,天空中突然响起一声闷雷,看样子好像是要下雨。

而一旦变成阴雨天气,形势对于攻城的羽卫来说就更加不利了,因为冲车在泥泞的土地上行进十分困难,还随时都有陷入水坑之中的危险。

于是典猛立即挥手喊来传令兵,同时大声喊道:“擂鼓,通知全军发动总攻!”

传令兵应声而去,紧接着后方的几只战鼓发出了天崩地裂一般的急促响声。

典猛手执精钢重锤跨上战马,然后带领身后的铁卫对着宫城发起了冲锋。

这是他最喜欢也最擅长的进攻方式,当坐上马背的那一刻,典猛脸上瞬间流露出一股无法形容的强大自信,仿佛他就是为了战场而生的一样。

前方的羽卫在听到鼓声以后也立即变阵,放弃防守并且全力护卫冲车攻向临圣门。

宫城上的血卫们见状,开始拼命的丢下石块御敌,因为宫城的城墙非常高,几十斤的石头落下去就足以砸死普通士兵,甚至都能将冲车砸毁,所以冲到最前面的那些羽卫,在对方第一波的攻击中就付出了几十条人命的代价,不过好在那几台冲车并无大碍。

典猛见状双腿用力一夹,将战马的速度提升至极限,随后把精钢重锤挂在马背上,紧接着又翻出一张玄铁弓横在胸前,同时死死盯着城墙上方那影影绰绰的血卫身影。

转眼间,一人一马已经冲到了临圣门前方五百米左右的距离,同时血卫也准备好了第二次的落石攻击,典猛则瞅准时机抽出来三支利箭,对着宫城的方向将玄铁弓狠狠拉满。

一般的箭矢只有箭头由金属铸就,箭杆则是木质材料,以此来减轻重量和杀伤力换取更远的射程。但典猛随身携带的箭矢却全部都由金属构成,仿佛一根根拇指粗细的铁钎子一样,同时上面还带着两道血槽,看起来就有一种杀气腾腾的感觉。

而且典猛所使用的是连珠射法,每次三箭齐发,速度还特别快,从换箭,满弓到发射,大约用不上三息的时间,其中每一支利箭上都充满了典猛的巅峰明劲,那呜呜的破空声就像死神的镰刀一样划过夜空,随后便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被收割掉。

失去了熬兴的血卫根本就无人能和典猛抗衡,在他策马狂奔的这几百米距离当中,已经足足有六七十名血卫被铁钎子一样的利箭钉死在城墙上,因此血卫的落石攻击也彻底销声匿迹,再也没人敢轻易冒头给典猛当活靶子了。

没有了落石的威胁,城墙下方的羽卫趁此良机迅速前进,很快就将冲车推到临圣门前,随后便响起了轰隆隆的巨大凿门声,那沉重的撞锤犹如出笼的猛虎一般,疯狂撕咬着临圣门上厚厚的铁皮。

照这形势来看,破门只在旦夕之间,眼下就算敖兴能赶回来也无济于事了。